
文|小玉
编|小玉
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,昔日权倾朝野的大学士和珅面对那条白绫,已深知自己的末路即将来临。
在生命垂危的瞬间,他双手颤抖着,打开了那份他珍藏多年的乾隆御笔诏书。这份一直被他视为“保命符”的诏书,却揭示了一个他从未预料的惊人真相。
1750年7月1日,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的一座平凡宅院里,降生了一个注定改写大清历史的男孩——钮祜禄氏善保,后来名震天下、令人生畏的和珅。
展开剩余88%和珅的出身并非平凡百姓。他的祖籍位于英额门,也就是今天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的英额门镇。这里是满洲正红旗的重镇,和珅家族世代从军,早在后金初期便归顺了努尔哈赤。其直系先祖噶哈察鸾是八旗中的名将,高祖尼雅哈纳则凭借攻克河间府的功绩,为家族赢得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官职。
和珅的父亲常保不仅继承了这份荣誉,还曾任福建副都统。可惜到了和珅这一代,家道中落,生活拮据。然而,家族积淀的军功荣耀和满族贵族血统,依然为他日后的崛起铺垫了坚实基础。
1762年,年仅十二岁的和珅被选入咸安宫官学,这所清朝专为八旗子弟设立的顶级学府,足见其出身和天资非凡。
在咸安宫的学习生涯中,和珅拜吴省兰、李潢、李光云等名师为师。他天资聪慧,记忆过人,不仅熟背“四书五经”,还迅速提升了满汉文功底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他还掌握了蒙古文、藏文及一些神秘的西域咒语,这些语言技能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和珅的才华不仅赢得师长称赞,连当时名声赫赫的学者袁枚也赞扬他与弟弟和琳“少小闻诗通礼”。更关键的是,他得到了大学士英廉的赏识和提携。1767年,年仅十七岁的和珅迎娶英廉孙女冯霁雯为妻,这段婚姻为他的仕途开启了关键门户。
1769年,和珅参加科举,却未能高中。这对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是一次沉重打击。尽管如此,凭借家族世职,他仍继承了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职。
1772年,22岁的和珅被授予三等侍卫,并调入粘杆处任职——皇帝的近卫机构,专责皇帝安全。能进入此部门,显示他已受到皇帝关注。
1773年,23岁的和珅因在乾隆面前表现出色,成为乾隆仪仗队的侍从。这个看似普通的职位,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,为他赢得更多接近皇帝的机会,并开始展露善于揣摩上意的天赋。
1780年是和珅人生的又一重大节点。这年,云南按察使海宁举报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腐,乾隆命令刑部侍郎喀宁阿、和珅及钱沣赴云南调查。
起初,案件毫无进展。李侍尧官场经验老到,普通调查手段难以奏效。但和珅露出了他阴狠的一面,他严刑逼供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,在酷刑压力下赵终于交代了李的罪行。
不仅如此,和珅还巧妙利用赵的口供,当众揭露李侍尧的贪腐,令原本忠于李的官员纷纷倒戈,揭发更多罪行。
这起案子的成功让和珅尝到了权力的甜头。更关键的是,他私吞了李侍尧和其党羽大量财产,开启了他大规模贪腐的生涯。
案结后,和珅晋升为户部尚书,并在议政大臣处活跃。李侍尧被判斩监候,而和珅升任御前大臣,补镶蓝旗满洲都统。乾隆还将女儿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,和珅不仅掌握大权,还成了皇亲国戚。
依靠李侍尧案的成功,和珅开始有系统地构筑自己的贪腐网络,贪污手段层出不穷,几乎渗透政府各个角落。
在人事方面,和珅掌控了科举制度。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,他与年迈无力的汉翰林掌院学士嵇璜共治翰林院,实权尽归和珅。他以纳贿为手段,形成“价高者得”的腐败格局,想中进士必须过他的关卡,出现问题的考生被排除,令乾隆末年的士子们“几出和门”。
财政方面,和珅创设了“议罪银”制度,官员犯罪可通过缴纳银两免受刑罚,所有银两进入内务府库,为乾隆专用。表面上为减刑,实则成为和珅敛财的重要渠道。
商业领域,和珅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,拥有75间当铺,300多家银号,并与英国东印度公司、广东十三行频繁往来。他强迫商人交“保护费”,拒缴者遭灭门。浙江富商曾氏因拒付保护费,竟被灭门洗劫一空。
和珅的贪腐行为如此猖獗,乾隆却并非毫无所知。朝中不少正直官员多次弹劾他,却都被乾隆压制。这其中缘由复杂。
首先,和珅确实才华出众,精通多语,处理民族事务卓有成效。乾隆称赞他“于清文、汉文、蒙古、西番颇通大意”。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也称赞他“白皙英俊,举止潇洒,谈笑风生,真有大国宰相风范”。
其次,他擅长理财。乾隆晚年大兴土木,频繁南巡,耗资巨大,财政紧张时全靠和珅筹款。虽贪污,却能满足皇帝奢华需求。
最关键的是,和珅深谙乾隆心理,满足皇帝对绝对服从和赞美的渴望,总能在关键时刻说出皇帝想听的话,做出皇帝期望的事。
在这样复杂的君臣关系中,和珅权势达顶峰。乾隆晚年,他几乎是朝廷实际掌控者,清人称他“二皇帝”,绝非虚言。
尽管权势熏天,和珅仍敏锐感知到不寻常的气息。朝中反对声虽被压制,却从未消失。
监察御史钱沣是最早且坚持弹劾和珅者之一。1780年起,他参与监督和珅,多次弹劾,虽被乾隆压下,依然不放弃,代表了朝中清正之声。
大学士刘墉虽在影视中常与和珅针锋相对,历史上更多明哲保身,但内心厌恶无疑,静待时机。
更让和珅忧虑的是嘉庆帝态度转变。表面仍恭敬,实则开始有意无意绕开他处理事务,令和珅感到威胁。
1798年,白莲教起义头目王三槐被擒,和珅因功获封公爵,达权势巅峰的最后辉煌。然而,他察觉嘉庆颁诏语气冷淡,少了往昔热忱。
1799年2月7日,农历正月初三,89岁的太上皇乾隆在养心殿驾崩。这位在位63年、实际掌权64年的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。
乾隆死讯传来时,和珅正忙于公务。太监气喘吁吁报信,和珅脸色骤变——他清楚,太上皇一去,意味着他失去最大靠山,嘉庆终于能自由行动。
然而,和珅迅速镇定,坚信手中的乾隆御笔诏书仍是最后的护命符。多年来,他将这份诏书视作生命保障,坚信即便太上皇驾崩,也能保全自身。
依礼,和珅被任命主持太上皇丧事,嘉庆帝也确实如此安排,让他稍感安心,认为嘉庆仍会念及其功劳和地位,不至于灭他于朝堂。
但被关押狱中后,和珅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事态的严重。他深知自己罪大恶极,命悬一线,却仍抱持最后希望——那份乾隆赐予的“保命诏书”。
阴暗牢房里,他让人取出珍藏的锦盒。锦盒乃乾隆亲赐,内藏一份用上等黄绫裱裱的诏书,和珅多年来未曾向外人透露此秘密。
颤抖着双手,他展开诏书。诏书格式端正,乾隆亲笔题字和玉玺印章清晰,绝非伪作。
然而,和珅看清诏书内容后,脸色骤然惨白。上面仅有三个字:“朕知汝。”
这三字如晴天霹雳击中他的心灵。他终于明白,乾隆从一开始就知道他贪腐、结党营私,知晓一切罪行。这份“保命诏书”并非护身符,而是乾隆对他的冷酷警告:我什么都知道,但容忍你,不等于别人也会容忍你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